從前只有在過年及掃墓才有機會回到故鄉的自己,也從沒想過會因為創業的因素而重新有機會了解這片土地的發展脈絡,或許,人生的因緣際會,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也說不定。

小小的美濃,竟然出了許多名聞遐邇、品質優良的農產品,但這一切並非自然而然地憑空發展而有今天的樣貌,在美濃的菸葉產業因開放WTO (世界貿易組織) 的政策規劃而畫下句點之後,雖於當地人及旅外美濃人心中帶上了一抹鄉愁的印記,卻也戲劇性地開啟了她另一扇機會之窗….

這是美濃平原的農業轉型史,以及內含其中「客勤客儉」堅毅人文精神的具體展現。

 

大高雄地區的糧倉 – 美濃平原

 

美濃平原最早的開墾史,最早可追溯自清朝康熙年間,其本就位於高屏溪的兩大支流—荖濃溪及旗山溪所流經的沖積扇平原,也因此造就了她的土壤肥沃,水文資源豐富。

再加上於日治時期,日本人為了解決灌溉及供電問題,建設了竹子門水力發電廠,以及獅頭山水圳的灌溉系統,更使美濃平原的農產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天惠一方。

 

美濃開莊伯公碑的碑文中更記載著:
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如此的描述。

 

許多到過美濃遊歷的人們,都不禁為她恬靜優雅的農家田園風貌所折服而流連忘返,更別提前些年美濃尚未開展冬季裡作的「雜糧復興」前,綿延而五彩繽紛的花海,每年春節時分更吸引了大批流連花叢間的外地尋花客前來拍照遊憩,與百花爭豔,只為迎來早春的歡樂氛圍。

 

但是,這樣熱鬧的冬季活動只帶來了非常短暫的觀光效益,並無法實質上帶給當地農民長遠的發展機會,農村欠缺發展機會,年輕人便不會選擇留在家鄉生活,農村人口就會逐漸凋零而沒落。

類似的情況也是台灣許多鄉鎮的農村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和縮影。

對農村而言,如果沒有長遠的擘畫,只看短期的煙花燦爛,望向未來,著實沒有樂觀的理由。

 

於是,當地的農會便開展了除了水稻以外的冬季作物規劃 (冬季裡作) ,在目前台灣幾乎都是進口雜糧的大環境下,推動了美濃的「雜糧復興運動」,也因此替美濃春節時熱鬧的觀光花季寫下了句點。

 

水稻產季結束之後,卻是冬季眾多主角們才要粉墨登場的精彩時刻,而此次我們回鄉尋寶,就是要為這些大地的恩賜搬上趕食髦的舞台,讓更多人知曉美濃的美好食味。

 

 

水稻的美濃 – 為了環境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美農米

 

早期美濃平原的三大經濟支柱:「菸葉、」「養豬」以及「水稻」。

隨著2002年台灣加入WTO後,「菸葉」及「養豬」逐漸凋零,前者因菸酒專賣的廢止,以及政府停止收購的政策影響,成為兩個世代美濃人共同的集體文化回憶;後者也因高屏溪的離牧環保政策而告終,僅存留水稻的一絲尚存。

 

農村經濟的衰疲,更促成了原本即非常重視子女教育的美濃客家文化,素有「博士之鎮」美譽的美濃小鎮,留下了上一代的繼續辛勤農作,送走了下一代的離鄉發展,以期尋求更為美好的將來….

 

然而,種植水稻的收益是微薄的…

尤其是在WTO開放國內市場後,大批價格低廉的進口越南和泰國米大舉搶占市占,更對國產稻米帶來不小的衝擊,再加上國人飲食習慣的西化,以米食作為主食的消費量已不如以往,種種不利因素當前,為何當地農會仍費盡心力於此? 

 

以下是美濃持續發展稻作的里程碑:

 

☆2002年美濃農會以「美農米」做為商標而創立品牌

☆2005年成立第一個「稻米產銷專區」

☆2008年通過「產銷履歷驗證」

☆2012年首度取得「高雄147」的新品種授權,單一專區契作,專倉保管

☆「美農米」品牌建立以來,於全國稻米品質競賽中屢屢獲獎,市場上經常供不應求,連在地農民都愛吃自己種的美農米

☆全國首創「米存摺」,讓辛苦了一整年的農民,也能吃到自己種的好米

 

因為農會及農民深知,只有以種植水稻來營造水田濕地,才能真正對在地農業、水文、環境生態和農地的永續發展有所裨益。

因為水稻能同時涵養土地、水源以及兼顧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平衡。

美濃的冬季裡作,無論是雜糧類的紅豆、黃豆、大豆和敏豆,或是辣椒、小番茄和白玉蘿蔔的種植過後,皆要回頭來種植水稻,只因水稻種植過程調節了生產環境,而環境及土壤的調節得當,反過來又更增進了這些裡作作物的品質和產量,由此便形成了永續發展的正循環。

 

 

用美濃豆、白玉蘿蔔和小番茄來創造青年返鄉發展的誘因

 

台灣為一狹長多山島嶼,平原的可耕農地面積有限,無法如美加、澳洲、巴西等土地面積較廣闊的國家採行大規模低成本「量」的耕作方式,只能以「質」來突圍,尋求於需求市場的能見度。我們的本土雜糧,若是以拚價格的模式搶市場,是毫無勝算可言的。

 

目前國際上一部份國家對於糧食供給的潮流已逐漸產生變化,倡議由本地糧食的自給自足來取代進口,既減少食物於長途運送時的碳足跡及損耗,又能建立起較為安全的食物產銷履歷資訊及追溯系統。

 

Truths & Facts:
關於基改黃豆

黃豆製品或其加工製品 (如: 豆腐、豆漿、豆花、味噌及醬油等等) 總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然而根據食藥署統計: 

1.超過97%的進口黃豆都是基因改造黃豆 

2.粗估國內約有超過60%黃豆製品是由基改黃豆製成,但市面上幾乎都標榜是「非基因改造黃豆」

 

關於基改作物的討論,可以參考這篇: 《食髦觀點 — 基改不基改? 別鬧了! 當人們仍為其安全性爭論不休,無邪的動物早已做了明確的選擇》

 

尤其,近年隨著基因改造作物可能對人體造成健康損害的爭議不斷,而台灣每年仍須自國外大量進口低價豆類雜糧等糧食作物以填滿需求缺口,其中究竟有多少屬於基改作物,進口的資訊尚無法給予消費大眾清楚的識別,食安的顧慮從沒減輕分毫,卻也因此給了本土雜糧復興的契機。

 

美濃目前以水稻於冬季休耕之時,轉種高品質的黃豆、紅豆、黑豆及毛豆等核心雜糧作物,建立起了「美濃豆」的品牌;在食安方面的努力上,採友善環境耕作方式及產銷履歷驗證,農會除了快篩檢驗無農藥殘留才准予收購外,每年更投注鉅資採樣送檢藥毒所,或德國杜夫來茵等專業檢驗單位檢驗,即是為了做出高品質區隔,以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心」的權利。

 

而除了優質好豆等雜糧作物,美濃特有的白玉蘿蔔、橙蜜香番茄、木瓜、野(水)蓮以及無籽檸檬等優質農產品的發光發熱,更令美濃平原的作物好不熱鬧,重拾她本就應然發展的面貌和價值—農地農用

 

這些年美濃平原的農業發展、再造與轉型給了青年返鄉的經濟誘因,以及重新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個體生命和生活意義的想像….

在農會超市的某個架上,擺滿了外形不甚討喜的有機地瓜和各式蔬菜,而我們甚至聽到了這樣的故事:

二位從台中遠道而來遊憩的女生,因為愛上了美濃的環境和生活,竟就決定在靠近六龜的地方承租了一塊地來種植有機作物,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人生道路…

 

而更重要的是,身為消費市場一份子的我們,能如何回應這些為「環境永續發展」的努力,答案應該再清楚不過了,不是嗎?

 

 

#水稻的美濃 #雜糧復興的美濃 

#美濃紅黃黑毛豆的故事  #美濃小番茄  #美濃白玉蘿蔔

#農地就該農用  #FoodFashionUp  #趕食髦

 

>>來和我們一起趕食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