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簡稱「基改食物」(GMF),它於維基百科上的定義是這樣的:

“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從而形成的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為加工原料生產的食品”

 

對於這個議題的正反論述層面極廣,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或科學家皆有自成一家的看法及論點或支持或反對,然而,我們既不是專家也非科學家,更遑論此議題背後盤根錯節的複雜國際政商利益脈絡及考量,所以班門弄斧之事可免,也不是此文的重點。

 

那重點是什麼??

 

重點是,當身為萬物之靈的我們都還在為此議題的發展爭論不休而尚無有較為清楚的飲食選擇可供遵循之時,似乎自然界動物們的「選擇」已悄悄給了我們一點啟示….

這裡將會分享一些來自《欺騙的種子》一書中所載的相關數字及狀況,雖然年代有點久遠,又主要是針對歐美的狀況,但對比今日台灣仍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這個時代「吃什麼」比「吃飽」更重要

 

相信沒有人會主動選擇「基改食物」來吃,但當你不清楚或無法判別眼前的食物是否是基改食物時,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畢竟,「基改」牽涉到的不只是食物在餐桌上所呈現的最終型態,它可能是種子,可能是作物成長時所使用的除草劑、殺蟲劑,甚至是做為畜牧養殖業的飼料、酵素等,都有可能存在「基改的元素」。

 

所以我們會自動選擇忽略這個燒腦的議題,只要能吃飽就好。

只要好吃就好,只要CP值高就好,只要有政府把關就好。

 

人類大腦的機制本就是如此,遇到讓自己需要燒腦的問題時,會做出盡量簡單、快速、輕鬆無負擔的「選擇」和「決定」。

可不是,連「吃」個東西也要傷腦筋,那人生可真是太無趣了~

 

可是,這樣好嗎??

 

 

當食物成為健康的可能潛在威脅

 

食物可不是只有基不基改的問題。

 

為了「好看」、「好吃」、「好保存」、「好便利」以及「好便宜」等等我們對現代食品的要求,各式化學添加物、色素和防腐劑便浩浩蕩蕩被發展出來滿足這個需求。

雖然專家學者們總是不厭其煩地強調著只要不攝取過量都是安全的人體容許範圍,所以無須擔心。

 

撇除掉遺傳、壓力等因素,你知道全球的癌症發生率 (包括台灣) 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嗎? 所謂的年輕化指的可是15-39歲的族群!! 

這個年齡層應該是身體最強壯,免疫系統及代謝功能最好的時期啊! 怎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 原因究竟為何?

 

遺憾的是,幾乎國內外的研究報告都顯示,其中絕大部分癌症確切的機轉和致癌原因仍是未明,或有待相關學者專家提出更多的實證來找出原因….

更遺憾的是,我們一旦生病了,很少人會思考從日常食物或水汙染的角度去探究原因,就連醫生也不會往這個方向做判斷,何況是一般人。

 

而根據美國疾病防治中心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在2001年的資料即顯示:

….目前在美國與食物相關的疾病當中,至少有80%是連科學家都無法證實的病毒或其他病原所引發。」

 

這些資訊對於最初想單純以推廣台灣美食為創業方向的我們,無疑是核彈級的震撼。

畢竟這和我們認為「吃」應該是單純的感官美好享受實在衝突太大,坦白說,剛接觸到這類資訊時,心理的懷疑是大過相信的。

 

然而,在我們以3年多的時間實際與各地職人朋友交流的過程中,更加明白了很多在書本上提到的食安問題是真切的,的確真實存在…

 

很多人或許都會有類似這樣的想法:

 

  • 不會有事啦~ 都這樣吃了幾十年了,有事身體早就有問題啦~
  • 照你這樣說,啥都不用吃了,還沒病死就先餓死了~
  • 你那是有錢人的吃法,我們一般人不會想這麼多啦~

 

問題是,由食物造成的健康問題通常是一點一滴日積月累的,如果只是吃壞肚子造成急性的上吐下瀉問題不大,因為這通常會令人立即有警覺和引起關注;

但如果是因為累積所造成的情況,一旦我們感到身體不適,即有可能已是嚴重且致命的大問題了,而你甚至不會對自己的日常飲食存有半分懷疑。

 

關鍵是,如果這個不幸的狀況降臨在自己身上時,你我應該就不會有以上的想法了….

 

 

當商業利益盤根錯節,真相很難浮出水面

 

你是否曾經有過像我一樣的好奇和懷疑: 到底那些所謂「安全」的基改食物、添加物和最大安全容許量的數據和標準是從何而來? 由誰制定? 誰能真的為這些標準下的食品安全把關和負責?

政府? 研究機構? 專家學者? 業界權威?? 嗯,實際情況或許比我們想像的再更複雜一些….

 

我並非要自以為是地打翻一船人,也遠遠沒有資格做相關論述的辯證。 但我至少可以提供以下摘錄自《欺騙的種子》一書中對於歐美商業研究實際情況的描述給你作參考:

 

  • 一項針對500名於英國政府單位或近期私營化研究機構任職的科學家所做的調查,竟有30%的人曾經被贊助者要求更改他們的研究結論

 

  • 在英國,有17%的科學家或研究學者坦承曾被客戶要求改變研究結論以符合客戶偏好的成果;10%曾被要求這麼做,以便取得進一步合約;3%曾被要求做成果更改以阻止公開發表

 

  • 在美國,企業捐款和研究贊助在不到10年間激增了5倍,從8億5千萬增加到42億5千萬美元,而且這些資金附帶的限制愈來愈多….. 在今日的高等教育領域,企業贊助的研究數量不僅日益增加,還經常指定進行研究的條件

 

  • 企業贊助者在研究報告公開發表前,會關起門來調整原稿內容以符合他們的商業利益….. 其中有35%的人會允許企業贊助者在報告公開發表前刪除某些資訊

 

  • 一位《新科學家》雜誌 (New Scientist) 的專欄作家提出警告,以產業為基礎的科學家對高層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因為他們有管道能直通政府

 

以上的百分比是有良心承認的人的統計,那真實比例呢??

 

 

上述的「現實」會讓你覺得崩潰嗎? 如果連先進的歐美尚且如此,那世間還有甚麼值得相信的事? 難道是愛情?!! 

不了,如果自詡為萬物之靈的我們肯靜下心來,謙卑地向自然界的動物們學習生存的智慧,或許我們的「選擇」會容易得多。

 

對,請注意是智慧,而非比人類聰明的大腦。

 

 

超乎想像的動物智慧

 

鵝連靠近基改黃豆都不願意

 

在美國伊利諾州的一位農夫將他原本種植黃豆的一部分田地改為試種新型的基改黃豆,令人訝異的是他所飼養的一群鵝竟然只在種植非基改黃豆的田裡覓食,至於另一塊基改黃豆田,鵝群連靠近那片區域都不願意。

 

 

牛、豬及其他動物智慧展現的巧合

 

  • 牛隻甚至會衝出圍籬,穿越種植基改玉米的田地,只是為了要吃天然玉米,牛隻根本不碰基改的玉米

 

  • 經過為期2年的試驗,在基改和非基改玉米的二種飼料槽之間做選擇,豬只會把天然玉米的飼料槽吃得精光

 

  • 一位退休愛荷華州農人在冬季時將農場裡的飼料箱放入二種玉米來測試野生松鼠的偏好,驚訝地發現即便在最缺乏食物的寒冬,松鼠仍選擇不碰基改玉米而寧願在野外覓食,直到他只留下飼料箱中的天然玉米時,松鼠又回來了

 

  • 麋鹿只選擇在天然的玉米和黃豆田裡暫時居住,即便和基改作物農地只有短短的距離,也沒有一隻麋鹿做出另類選擇

 

  • 就連浣熊和老鼠在經過類似試驗時,也同樣做出了拒絕食用基改食物的選擇

 

 

那,睿智的我們會做的選擇是…?

 

 

結語

 

當飲食這件事對於我們已不再全然只是停留在「溫飽」的層次後,我們應該有所自覺,吃下肚的除了口腹之慾,更是我們自己能做的「選擇」,不是嗎? 

如果當動物都能不假思索地做出最適合生存的覓食選擇,已進步到在發展人工智慧的我們,是否有勇氣和道德走向正確的生命延續之路?

 

是的,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下一代。

 

而這也正是我們趕食髦成立之初即立下的目標—希望能予大家一個嶄新的飲食選擇,一個企盼只有良幣聚集的平台,然後,我們才能有底氣去形塑自己的美食文化,而我們將持續朝此目標前進和努力。

 

當人們急切的想扮演上帝的角色,我們又如何能知道上帝想要我們扮演甚麼?

If we are so eager to play God, how do we know God would like us to play?

 

 

#基改食物的反思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我們真以為自己無所不能 
#飲食的選擇  #趕食髦  #foodfashionup

 

【延伸閱讀】《食髦觀點 — 關於「食安」,吃進嘴裡的 CP值,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來和我們一起趕食髦吧~~